彭友信律师,长沙民事诉讼律师,现执业于湖南联合创业律师事务所,法律功底扎实,执业经验丰富,秉承着“专心、专注、专业”的理念,承办每一项法律事务、每一个案件。所办理的案件胜诉高,获得当事人的高度肯定。在工作中一直坚持恪守诚信、维护正义的信念,全心全意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受胁迫而签订合同的现象,不是电影电视才有,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也是时常发生的。或许有人会问,要是被胁迫签订了合同该怎么办,报警吗事实上,因被胁迫签订合同的处理方式,并非都是报警,最常用的处理方式,就是向法院起诉请求撤销合同。
因胁迫签订的合同是可撤销合同
按照合同法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由此可见,受胁迫而签订的合同,依法是可以撤销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合同。
当然了,若受损害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需要,也可以不撤销合同,从而选择变更合同,使合同变得公平合理后,继续履行合同。总之,那种方式最有利,受损害方就可以选择使用那种维权追责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撤销权过期不用作废:
按照合同法规定,受损害方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也就是说,受损害方在被迫签订合同后,没有及时向法院起诉撤销或变更合同的,逾期一年后,就不能在到法院起诉撤销合同了。届时,可撤销合同也变成了合法有效的合同,双方都应该按约履行,否则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但这并意味着,受损害方逾期一年就不能向法院起诉了,这需要结合实际案情来定的,有正当理由的,超过一年了,仍然可以起诉撤销的。
倘若在生活中,因暴力、恐吓而签订合同,不管是什么合同,其实都可以报警处理,阐明情况后,归警方管辖处理的,跟进警方会处理。要是警方不受理的,就找个专业合同律师详细咨询,采取协商或法院诉讼的方式,撤销或更改合同,在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的同时,追究施暴者的责任。
有些合同当事人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才发现当初订立合同存在重大误解,想申请法院撤销合同。可是这个时候,合同已经履行一部分,撤销重大误解合同后,会造成合同当事人的实际损失。
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效力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重大误解。
重大误解是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品种、质量、规格、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然后,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原则上是有效的,合同当事人在履行的过程中,发现其符合法定重大误解情形的,可以向法院申请撤销,撤销后就无效。而没有申请撤销的合同,是仍然有效的。
法定重大误解的情形大致包括:
1、对合同性质的误解。如把借贷误解为赠与,把出卖误解为出租。
2、对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误解。例如,加工承揽合同、技术合同、演出合同等要求有特定履约能力的合同,如果对当事人的身份、技能等存在误解,往往会带来较大损失,可构成重大误解。
3、对标的物的性质、品种、质量的误解。例如,把文物复制品误认为是真品,把劣品误认为是优等品,这些将可能导致当事人合同目的的落空,给当事人带来较大损失,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4、对标的物的规格、价格、数量、包装、履行方式、履行地点、履行期限等内容的误解,会给当事人带来较大损失,也可构成重大误解。
5、对价款或者报酬的误解。在实践中,当事人在订约时对价金没有发生误解;但在履约时一方因为过失而向另一方多交付价款和酬金,此种情况因并非是对合同本身发生误解,因此不应按重大误解撤销合同,而应当按给付的不当得利处理。
重大误解合同撤销后,需要赔偿对方损失
1、合同被撤销的,因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
2、而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3、需要注意的是,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
在实际中,合同双方当事人协商赔偿不成的,可以到法院起诉解决。
合同存在法定重大误解情形的,可以向法院申请撤销。但是在撤销后,容易产生譬如赔偿损失的合同纠纷。遇到这种纠纷问题,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以先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的,可以到法院申请起诉,主张赔偿的具体金额。在起诉的过程中,要注意取证,如果有不懂的,可以委托专业的律师协助。